中古盛期

[]伯恩斯等著,王覺非等譯《西方文明史》(北京:中國青年出版,2003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hlion  10/26. 2005

 

CH9上禮拜伊斯蘭部分的補充:

 

一、猶太教和基教對伊斯蘭教的影響:1.一神教信仰和唯一經典(《古蘭經》)。2.末日審判、軀體復活、死後獎懲、對天使的信仰。3.承認《新約》和《舊約》,認為耶穌是先知而非神。4.以阿訇取代神父。

二、伊教迅速擴張之因:1.激勵征服者的力量:伊教早期擴張,不是通過宗教討伐取得,而是作為徵稅的對象,尋求更富裕的地區和獲得更多的勝利品的動機驅使阿人出沙漠。2.有助於實現其目標的客觀形勢:敵人正處日益衰落-拜占庭和波斯因長年征戰無力,阿人不強迫信仰、稅收亦低於拜和波,所以受人民歡迎。

 

三、伊斯蘭文化和社會特點:鮮明的「世界主義」特徵因為1.繼承了拜占庭和波斯文化的精華,仍處於東西方商路的要衝,貿易重要,地區流動性強,其學說鼓勵社會流動、強調平等。2.對其他宗教很寬容。3.多民族的融合。

CH10中世紀盛期(1050-1300年)的經濟、社會和政治制度

一、中世紀農業革命的先決條件:1.耕作地區的轉移:11世紀中以前歐洲文明重心從地中海向北大西洋地區轉移。2. 天氣好轉:溫度上升使氣候較乾燥。3.技術和其他有利條件的結合:(1)使用重犁:便於耕種先前荒棄土地,節省勞力,可深耕。(23田制:將休耕地減少至1/3又多種植新夏季作物(恢復地利、新型食物),有助於在一年的農時中合理分配勞動力。(3)磨坊的使用:水力和風力(4)其他技術:馬軛、馬蹄鐵4.可耕地的擴大和精耕:從1050-12世紀加速,再加上良好的政府提供持久和平、大地主開始對獲利感興趣(1050-1200年大量積聚的財富被用來進一步投資,引起其他進步)支持開墾新土地。

二、農業革命造成的結果:1.出現較大規模的農業經營的多樣化和專業化:畜牧、釀酒、種棉花等經濟作物→紡織業的興起。2.幫助維持城市的成長;人口激增、食物質&量改善,生育率上升,勞力解放入城市。3.提高地主&君主收入、歐普遍繁榮有助於支持教會的成長、學校和知識事業的發展成長,歐人明顯變得更樂觀、願意嘗試和冒險。

三、莊園制度:一種經濟制度,其大量的農莊莊園由農奴耕作(非封建制度),注意所謂「莊園制度」並非適用當時所有地區,只是一種普稱。1.time:從加洛林時代-13世紀。2.主要形式:西、北歐多數農村社會和經濟組織,承襲羅馬的大地產,而是由農奴耕種,義務趨向於保持固定。3.place:敞田制.共同勞動→強調公共事業和團結。4.衰落:法-持續至1789年法大革命。

四、城鎮的興起:1.原型:中古盛期時平地而起,少數羅馬時城鎮規模大長,城市生活首先集中在義大利。2.原因:行商逐漸在城鎮中聚居,為互相提供所需的保護、建立市場出售他們的商品、及在歐洲農業社會佔統治地位、主因主要建立在他們周圍地區的財富之上→經濟生活的普遍活躍。3.主要工業:紡織業。4.最圖特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:基爾特(行會),組織起保護和促進特殊利益集團的職業團體。5.基爾特的社會作用;行使宗教團體、慈善機構和社交俱樂部的職能。6.中世紀對商人的態度:1.教會:反對不正當的獲取2.被土地貴族輕視

五、城市革命的意義:1.經濟和政府的發展:是中古盛期經濟發展極其重要的區動力,提供市場、製造物品、保持整個經濟體系的繁榮;一些城鎮獲得獨立,成為城市國家,行使自治權。2.城鎮成為知識生活的基地:13世紀世俗初級學校的建立,訓練商人讀寫和計算。

六、封建制度:(本書認為)是一種進步的力量,邁向現代國家發展的社會基本特徵;一種極度分權的制度,從1066年諾曼征服始。

七、中古盛期的西歐君主專制民族國家的興起意義:(本書認為)西歐君主專制民族國家的興起是「城邦」和「帝國」的折衷,最初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,但是有民眾的參與和忠誠來度過難關,並取代其對團體、地區或教會機構的忠誠,使其內部的和平和穩定擴展至其他動盪的歐洲地區。

CH11中世紀盛期(1050-1300年)的宗教與知識的發展

一、中古盛期的宗教:教皇政體的勝利教皇成為西方基教世界最高領袖,對教會進行集中的管理、向各國皇帝和國王的支配地位提出挑戰,並且發動十字軍東征運動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l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